海信,竞争力是这样炼成的
字号:
——2003年至2007年,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12.22%、285.67%;
——海信平板电视销量占有率连续四年位居国内第一,变频空调占据中国变频空调市场份额50%以上;
——在国家统计局中国大企业竞争力500强排名中,海信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技术是根,人才是本,创新是魂。海信追求的不是规模,而是竞争力。建百年海信,创国际名牌靠的是竞争力。”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如是说。
技术立企,起点不同,但超越无处不在
1969年,海信集团是从生产收音机起步的。
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从起步开始,海信集团确立了“技术立企”战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年产7000多万台电视机,其芯片全部依靠进口。“做芯片是找死,不做芯片是等死”。这是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我们是搞电视机的,不能坐以待毙。成功的跨国公司没有一家不拥有核心技术。在核心技术的跑道上,起点可以不同,超越无处不在。”周厚健决心趟出一条民族工业自主创新的路子。
2000年,海信组建了芯片研发团队,苦熬1600多个日日夜夜。“最大的压力还不是寂寞,是投入。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啊。”海信电器副总经理战嘉瑾说。“即使失败,我们也认了,可以再来一次。”周厚健的理解和宽容,给了研发团队莫大的信心。
2005年6月26日,“信芯”研发成功并通过鉴定,从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有了自己的“心脏”,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直接导致同类进口芯片价格大幅度下降,平均降幅在40%以上。这是一次重大超越。
跨入21世纪,平板电视对传统电视机的取代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如果不掌握平板电视模组技术,中国电视企业只能做整机加工企业。
2004年,海信开始攻坚电视液晶模组项目。2007年9月19日,海信建成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2009年再建两条生产线,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这又是一次超越。
1993年,海信逐步涉入新产业:空调、电脑、冰箱、软件、智能交通、移动通信等。用3年半的时间,突破核心技术,推出中国的矢量变频控制技术,打破了外国企业对中国长达8年的高端技术封锁。2005年12月,在北京奥运的智能交通系统采购招标中,海信以性能测试第一名的成绩,中标北京市智能化交通管理投资建设项目。在矢量变频技术与智能交通控制技术研发方面,海信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际标准、83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超越在一次次实现着……
海信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到技术研发上,投入取得丰硕回报。2007年,海信列入国家级科技项目有20多项,2007年共申报各类知识产权837项,其中发明专利140项,每天都有2到3项专利在海信诞生。
不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重要的是“稳健经营”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做大做强,海信也不例外。
“大与强”、“急与快”、“风险与利益”的问题,同样成为海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探索中,海信认准了“稳健经营”理念。
“稳健经营的根本不是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是追求扎扎实实地把事业做好,今天能为明天解决问题,能为明天创造条件、留下空间。”周厚健说。
财务管理放在了“稳健经营”的首位。“在财务管理上,是要面子还是要原则?”海信选择了后者。一个非常优秀的财务负责人,因在月度之间递延费用,造成当月的利润不真实,丢掉了分管公司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的岗位。稳健的财务使海信形成了“讲实话、报实数、做实事”的诚信作风。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也获得了长久利益。
科龙电器在海信接管前一年销售额是79.23亿元。海信收购后的第一年即2007年末的销售额是83.22亿元;净利润2.5亿元,同比增加494.57%。海信只用了原来40%的资金,实现了比原来还大的收入。这些都归功于稳健的财务。
在产业规划和发展规模上,海信既做过很多加法,也做过一些减法,如大酒店、计算机和音像等公司,都已在海信集团的产业大名单中消失。目前,海信的产业主线越来越清晰:代表高新技术前沿的3C(家电、通信和信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飞利浦在美国针对TCL科技、海信等提起337调查申请 涉及数字视频播放设备及其组件
- 接连起诉中国企业,LG意欲何为?
- LG以侵电视专利权为由,与海信展开诉讼战
- 夏普已放弃针对海信在北美销售电视机的诉讼
- 家电业专利战四起知识产权成“绕不过的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