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反垄断 > 综合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中集集团收购不成反赔6亿

日期:2022-10-24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帅可聪 陈锋 浏览量:
字号:

“一下亏损6亿人民币!有没有责任人?”


因经营者集中审查造成交易的不确定性,集装箱制造巨头中集集团(000039.SZ/02039.HK)终止收购马士基集团集装箱工业,将为此付出8500万美元(约合6.15亿元人民币)的高昂“分手费”,引发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的质疑。


10月21日,中集集团证券事务代表何林滢回应表示,公司流程合规,该审议的都经过正常审议。


不过,有法律专家向记者指出,这笔交易的终止原因系因经营者集中审查造成交易的不确定性,在近年中美贸易纠纷的大背景下,经营者集中审查不仅涉及到市场份额、市场控制力等经济问题,还与政治等因素密不可分,中集集团在计划收购前,理应对此问题予以充分考虑。且8500万美元和解费占收购价格比例不低,不排除收购合同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或考虑不周的情况。


6亿元天价“分手费”


中集集团全称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空港装备的制造及服务业务等,其中又以集装箱制造业务为核心。中集集团在资料中称,公司的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箱、特种集装箱产销量均为全球第一。


10月20日盘后,中集集团发布公告,经与A.P.穆勒-马士基集团(A.P.Møller–Mærsk A/S,下称“APMM”)商榷,公司与APMM已签署《和解协议》,公司须向APMM支付和解费用8500万美元。


至此,这笔跨时一年多、总价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交易,以中集集团掏出高昂“分手费”彻底落下帷幕。


早在2021年9月27日,中集集团APMM签署《股权购买协议》,中集集团拟购买APMM旗下马士基集装箱工业(MCI),马士基集装箱工业包括两家实体公司:丹麦马士基工业公司及青岛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标的公司的全部股权购买代价为10.838亿美元。


“鉴于标的公司掌握制造及销售海运冷机的重要技术及技能,通过收购事项,本集团将能够掌握海运冷机的核心技术,提升我们在冷链装备领域的核心能力。”公司曾就交易目的表示。


这笔交易的相关议案于2021年9月27日经公司第九届董事会2021年度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无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交易的先决条件包括需要获得所有反垄断监管机构的审核批准等。


然而,经过长达近一年的运作,今年8月25日,中集集团意外发布公告称:《股权购买协议》签约后,双方均积极地推动项目的落地。尽管双方已经尽力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目前由于经营者集中审查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股权购买协议》中所约定的交易先决条件不能达成。因此,双方经综合审慎评估后,于公告日决定终止本次交易。


10月21日,对于收购终止的有关问题,何林滢向记者回应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对年收入上千亿、净利润数十亿的中集集团而言,承担6个亿的“分手费”,并非难以承受之重。“本次交易的终止不会对本集团主营业务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该和解费用将记入本年非经常性损益。未来集团将继续致力于冷链业务的发展,拓宽本集团的收入来源,从而进一步提高股东价值。”公告说。


合同条款或考虑不周


中集集团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成立,初期由宝隆洋行派员管理。1994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2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目前是A+H股公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为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招商局集团等,公司无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2021年年报显示,中集集团的掌舵者麦伯良,出生于1959年,他在中集集团工作已40年。麦伯良曾任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及副总经理,1994年3月起担任公司总裁并兼任公司执行董事,2015年8月27日起担任公司执行董事、CEO兼总裁,自2020年8月27日起担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兼CEO,同时亦担任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深交所及联交所上市)的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


上市公司平白遭受了6亿元的巨大损失,很快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不满。一位投资者在某股票论坛直言:“亏损6个亿,有没有人要为这事负责?”还有投资者质疑说:“这么大一笔买卖,签约前就没有评估过风险? ”


对此,何林滢在电话中向记者回应表示:“我们都是合规的流程,没有不合规的东西,该审议的都经过了正常审议。”截至2022年6月末,中集集团股东总户数约10.6万户。


作为国际并购交易中重要的交易保护机制条款之一,“分手费”条款最早起源于对交易买方利益保护的需要。与“分手费”相反,“反向分手费”是指补偿卖方推进交易支出的费用,中集集团支付的8500万美元实际上就是“反向分手费”。“分手费”机制是否引入以及如何约定,往往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谈判地位。


无论如何,中集集团都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


资深金融律师、北京合弘威宇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魏景峰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交易终止的原因,公告中明确表示系因经营者集中审查造成交易的不确定性,在双方审慎评估后共同决定终止收购的。经营者集中审查在国际市场较为常见,其目的是防止垄断发生,本意是积极的。但是,中集集团在计划收购前,应当对此问题予以充分考虑。


“尤其在近年中美贸易纠纷的大背景下,经营者集中审查不仅涉及到市场份额、市场控制力等经济问题,还与政治等因素密不可分,中集作为行业巨头,理应更为重视。”魏景峰说。


他同时表示,从赔偿数额来看,8500万美元的“分手费”虽然在国际收购领域较为常见,但也不是小数,占收购价格的比例大约为8%,以和解费来看这个比例不低。由此来看,《股权购买协议》的文本设置可能对中集集团并不友好,不排除合同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或考虑不周的情况。


过去一年股价“腰斩”


危与机总是并存。从经营业绩的角度来看,中集集团是新冠疫情下少有的受益者之一。


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后,全球港口和内陆运输因疫情原因保持低效率运转,导致全球集装箱周转效率大幅下降,空箱回流不畅、用箱紧张,甚至一度产生“一箱难求”的局面。这给主营集装箱业务的中集集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21年,中集集团营业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637亿元,同比增长73.9%;归母净利润亦创新高达66.7亿元,同比增长24.6%。


不过,到了2022年,受地缘政治、全球经济贸易放缓等因素影响,海运集装箱的需求高位回落,中集集团业绩也随之下滑。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721.26亿元,同比下降1.45%;归母净利润25.3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0.93%。


1994年,中集集团公开发售A股及B股并在深交所上市,后于2012年12月19日以介绍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首家B股转H股的公司。


随着公司经营状况变化,近两年中集集团的股价也大起大落,过去大约一年时间已然“腰斩”。截至10月21日收盘,中集集团A股收跌1.63%,报7.24元/股,市值约为314亿元;H股收跌2.78%,报5.25港元/股,市值约为346亿港元。其A股、H股价格相较2021年9月创下的高点,累计跌幅分别达49%、56%。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8月25日宣布终止收购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中集集团的A股、H股跌幅均已超过25%。股价跌跌不休之下,投资者损失惨重,他们的不满情绪并不难理解。


那么,投资者能否以公司管理层失职为由追责?魏景峰认为,对此需要理性看待,首先《证券法》坚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其中第八十五条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公告的证券发行文件、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应当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因此,在满足一定的前提下,投资者是可以向上市公司管理层追责的。但是,对于是否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问题,投资者显然难以举证,这时,往往需要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予以审查,如果存在行政甚至刑事责任的,在依法予以惩戒后,投资者一样可以主张自己的投资损失。”魏景峰说。


4.png


3.png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终止购买马士基集装箱工业的进展公告


2.png


中集并购博格:绕着走的技巧


持续一年多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039.SZ,下简称“中集”)并购博格案可能不再需要第三次谈判。


有关消息,这项收购将在本月底前得到最终确定,中集正在为收购工作做包括融资在内的安排。如果能获得博格(荷兰博格工业公司,下简称“博格”)相关资产,中集距离其做世界级企业的目标将更近一步。


柳暗花明


为并购博格,中集先后抛出两个并购方案,一个是在去年1月15日与博格两大股东Mr.PetervanderBurg和Mr.CeesvanderBurg兄弟分别出资3750万欧元和1250万欧元成立一家新公司,以这家公司出面对博格公司进行全资收购。不过这项收购计划在去年7月20日,因为担心欧盟专门负责反垄断的竞争委员会调查而在调查前宣布自动放弃。


据欧盟该委员会新闻处Linda.Cain女士透露,去年发现兼并中出现某些竞争问题,并进行深入调查后,委员会曾发表声明,对该交易发表异议,“认为该交易将使中集在标准罐式集装箱领域获得一个准垄断地位,严重妨碍了有效竞争”。此外,该委员会在给出的初步意见中还认为交易计划也妨碍标准罐式集装箱新生竞争者的发展,因为在这个市场欧盟内部只有一个小的竞争者,而且没有任何明确的迹象显示,还会有任何新的竞争者可以拥有非常及时和足够的机会,在合并前确定公平的竞争局面。


根据中集的第一步收购计划,将装入中集囊中的博格公司资产共有三部分,一是静态储罐和罐式码头设备,二是道路运输设备,三是特种罐式集装箱。第一部分资产将使中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第二部分资产则可使中集新兴的道路运输业务获得快速增长,而第三部分资产则与中集的主营产品集装箱属于同一类。“在这一领域,中集去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如果把博格的相关资产并进来,中集的份额将达到60%以上。”联合证券专用设备行业分析师吴昱村说。


在获知欧盟将进行听证会和预估了方案通过可能性之后,这项收购案的双方被迫共同宣布放弃其收购计划。不过双方还没有放弃进行合并的努力,在去年11月16日,双方又就收购一案签署了条款清单,“我们认为本交易完全符合欧盟及相关国家之法律、法规的规定。”中集在相关公告中表示。


与上述这个方案相比,新收购方案采取了相同的途径,即以合资成立的新公司出面进行收购,不同的是中集在新公司的权益由75%增加到80%,收购金额由1.1亿欧元降至1.08亿欧元,不过剥离了博格的罐式集装箱资产。“第一个方案主要是由于罐箱的原因,双方市场份额加起来足够大,引发了欧盟的担忧,这次经过调整,应该没有什么障碍,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还需要中国、德国和荷兰政府批准。”中集董秘办一人士说。


博格收购案交易双方希望绕开欧盟反垄断审查的第二个方案显然获得了成功。据Linda.Cain表示,截至6月7日,欧盟竞争委员会还未收到任何相关公司的报告,所以暂时不能给予进一步的评论。而据熟悉欧洲国家并购法规的人士介绍,这意味着欧盟及欧盟内部相关企业不认为该项收购涉及到垄断。


对于那些想要去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来说,中集的经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如果在市场占有率或者销售收入过高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方式避开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反垄断壁垒。


“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实现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或者获得定价权,只要收购的业务与中集的主营业务不构成关联性,就很难说其是否形成垄断。”广发证券兼并部叶勤博士说,如果产品属于同一小类,很容易被判别为垄断,但如果产品不是同一小类,那即使在大类别里相关,市场份额就可以稀释,就不容易被判定为垄断。


投资未来


收购博格对于中集的好处显而易见。中集今年的经营情况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道路运输车辆这个新业务从去年起迅速增长,博格在这方面的技术可以使中集在这一领域提升市场份额。“罐式装备以前中集没有做过,可使中集获得一个新的业务空间,拓宽国际化道路。”中集上述人士说,如果收购目标得到实现,罐装设备将成为集装箱和道路运输车辆后的第三大产业。


根据收购双方的约定,收购工作要在3月31日前完成,合资公司将通过注入资本以及相应的融资安排来支付整体收购价款,中集为此次收购的出资,包括注资在内将达到1.28亿欧元以上。


为使收购能够如期进行,同时不影响中集本身的正常运营,中集在5月25日与11家金融机构签订了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合同,中集方面表示此次银团贷款将用于营运性资金,不会出现短债长投。不过有分析师认为,今年上半年中集的现金流明显弱于去年,主要原因在于上半年全球集装箱需求强劲,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加上中集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其今年专用车要销售3万辆,至少需要8亿元的投资规模——“显然这笔贷款会有大部分用于此次收购。”


2006年,中集的道路运输车辆作为主营业务的地位已经确立,共销售了8.8万辆,销售收入达到70.9亿元,毛利率超过15%。博格在这个产品领域的技术将有助于提升中集的毛利率,“博格的罐车在欧洲地区处于强势地位,在道路运输车辆所有产品上毛利率都高出中集一倍,只是由于人工费用高,销售净利率较低。”吴昱村说,中集在收购后很有可能会把博格的技术拿到远东来,这将增加中集在这一地区市场的竞争力。


中集的经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如果在市场占有率或者销售收入过高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方式避开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反垄断壁垒。


1.png

荷兰首相给中集颁了一份大奖,荷兰与中集的渊源原来那么深


其实再回顾一下历史,在荷兰最初的投资探索,对于中集乃至在当年的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2006年2月份,中集发布公告,宣布出资约1.1亿欧元(约合10.6亿元人民币)收购荷兰博格工业的75%股权,博格是欧洲知名的企业,主要优势在于各种罐式储运装备,包括用于能源化工产品储运的罐式集装箱和罐式车辆,还有罐式码头设备、罐式食品加工装备等。


中集当时有集装箱和车辆业务两大板块,收购博格是为了拓展特种集装箱和罐式陆路运输装备,实现产业升级,也是为了拓展国际化战略。


但不料当时因为中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罐式集装箱生产商,欧盟委员会不愿意了,对中集的收购发起了反垄断调查。此调查当时在中国引起轰动。由于那时的主流还是外资收购中国企业,中国商界和媒体界还在普遍讨论如何避免中国品牌贱价卖给国外,中国商界的敏感之心突然遇到了来自欧盟的另一颗敏感之心,一时媒体哗然。中集收购博格一案当年被称为“欧盟对华反垄断第一案”。    


而因为这一次闻名全国的收购,中集CEO兼总裁麦伯良被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并购交易网共同举办的“中国十大并购”评选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这项评选当年在中国影响力很大,同时获此殊荣的很多都是现在仍享誉商界的人物,如华为的任正非,海航的陈峰,三一的向文波,特别还有时任中国建设银行的董事长,现任中国银保监会主席、央行党委书记的郭树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06年中集收购博格工业受阻,但次年中集改变策略,以略低的价格1.08亿欧元成功收购剥离了罐式集装箱的博格工业80%的股权。学界纷纷将这种变通的方案评价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经典案例。


成功收购了博格工业,虽然没有中集已占优势的罐式集装箱,但中集的业务拓展战略仍然得到了满足,加之后来国内收购的其他企业,2007年及随后两年,中集借助收购安瑞科并注入早年收购的企业资源,迅速建立了第三大业务板块“能化及食品装备板块”。


博格在欧洲的产品和基地非常丰富,分支机构遍及荷兰、比利时、丹麦、芬兰、波兰等多地,不仅安瑞科今天的能化装备和工程业务受惠于博格,现在中集车辆在欧洲经营罐车的LAG品牌以及安瑞科食品装备业务中的Holvrieka都来自原博格旗下。


可以说,发端于2006年的这次荷兰并购,是中集在欧洲大陆并购的第一步,是中集国际化战略中欧洲布局的极为重要的一步棋,当然也给中国企业的欧洲并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