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实务探讨 > 其他 > 专利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机器人产权保护引重视,短板补齐需三方助力

日期:2019-01-24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近年来,在全球自动化生产需求加速释放,人口红利因素影响加大的背景下,我国伴着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热潮,自身的机器人市场化发展也迎来不断壮大。据2018年最新发展情况显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需求和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和潜力转换持续加快,同时特种机器人也在加速应用领域的开拓与深入。


这些阶段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政府、企业的共同助力,正是两者对于市场布局和领域研发的高度关注,才促进了产业发展的日渐成熟。不过,在机器人研发和产权专利有所进展的同时,产权保护问题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提及,未来,机器人产业的知识产权该如何保护?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应该怎么建设?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机器人产权保护引起重视


2013年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较大的机器人产业市场,5年间市场发展年均增速接近30%,产业规模超过70亿美元,机器人的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在此期间,为了满足不断上涨的应用需求,以及应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政府和企业将发展的重点,调整到技术实力的打造与提升之上,自主研发和专利申请受到高度重视。


受此影响的结果是,多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和自主产权取得了明显的增长,机器人专利申请无中生有、从少到多,取得了后发而先至的发展。据2017年发布的《机器人知识产权蓝皮书(专利篇)》显示,我国专利申请量同期已超过13.7万件,约占全球总量的30%,排名超越日本、美国、欧洲等先进国家,达到全球第一。


但专利申请增多有喜亦有忧,喜的是这体现出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忧的则是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让国内外交流和沟通变得愈发密切,导致企业间关于专利的纷争不断加剧,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专利和产权保护的压力,同时也让有关机器人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


三大难题制约标准化建设


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知识产权和自主专利数量增多,以及产权内外纷争加剧的现状,如今我国已经在积极的从法律和标准的角度予以规范与解决。


据了解,国家通过分别设立的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全国特种作业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等四个委员会,已经制定和发布了100多项国家标准。不过,这样的标准化进程不能算迅捷和完善,只能说是有了“零的突破”,未来,我国对于产权保护和专利保护的标准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大。


但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我国还需要解决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


首先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提升从业人员对于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知道机器人标准化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是针对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有效的总结与解决共性化和个性化问题,让产品的共性、个性与标准能和谐共存;最后是在关键技术指标方面,要理清标准制定的方法和思路,从语言、逻辑、构架等方面,让标准能够被广大群众所理解而实现“现代传播”。


总而言之,机器人产权和专利保护的标准化建设,不能脱离了用户、产品和市场应用,只有做到了对这三者的全面覆盖和一一对应,才能推动标准的有效制定与实施,才能让中国标准真正的为中国产品和权益谋取福利。


如何改善产权保护现状?


当然,除了国家层面的标准化建设之外,推动机器人产权保护的发展,我们还可以从企业、行业等其他层面进行出发,通过多个主体、不同角度的协同促进,合力改善现有发展状况。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合并国外先进企业,引进融合先进专利技术与经验,提升自己的专利水平,增强企业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国家还可以设立相应的产权保护中心,建成集专利申请、授权确权、调解执法、预警导航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此外,行业也可自发组建产权联盟,通过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和战略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合作,发挥联盟集体力量,推动市场的良性竞争发展。


综上所述,产权保护现状的改善是一个大工程和长期作战,国家政策和标准化建设是主力部队,同时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等的助力也是重要的协作部队,只要将两大部队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就不愁我国的产权保护不能取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