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知产犯罪 > 商标犯罪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网红直播中被警察带走!原因竟然是……

日期:2020-10-20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 作者:吕可珂 浏览量:
字号:

据上海市公安局微信平台“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的消息,昨天上午,上海市公安局就近期打击的一起上海市首例利用“网红主播直播带货”形式对外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召开新闻通气会。今天,这则消息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单,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png

网红主播与不法商家联手售假


据上海市公安局披露,8月28日下午,位于浙江杭州的某服装公司直播间内,知名网红主播廖某正在频繁试穿各类女装产品,数以万计的粉丝正在通过网络围观这场热闹的带货直播。然而,让粉丝们意外的是,前一秒直播间内廖某还在试穿产品,下一秒镜头里却走进了一群便衣警察,伴随着廖某错愕的表情,直播戛然而止。这不是直播间的特殊表演,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抓捕行动。

图片.png

8月28日,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经过2个多月的缜密侦查,成功侦破上海市首例利用“网红主播直播带货”形式对外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在浙江多地抓获售假犯罪团伙5个,查处窝点8处,当场缴获假冒多个奢侈品牌的箱包、服饰等各类商品3000余件,抓获正在直播带货的廖某(女,27岁)等犯罪嫌疑人50余名,其中41人已被依法批准逮捕。


新闻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6月,虹口公安分局经侦支队民警在辖区开展大调研活动中,收到辖区某服装企业提供的一条线索,有网红主播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内销售假冒该企业品牌的服饰。经过初步调查,这名网红主播正是廖某。2017年10月,廖某与一家经纪公司签约成为一名带货主播,并开始在某电商平台上开设直播间,主营女装和饰品,短短3年积聚了百万粉丝,成为一名“头部主播”。据统计,廖某直播间场均观看人数在20万以上,场均销售额突破7位数。


随着廖某直播间的日益火热,一些“特殊”的商品也逐渐出现在了她的直播中。这些商品有着某些奢侈品的专有设计和图案标识,但在直播过程中,廖某不会提及这些商品的品牌名称,而是用一些具有极强指向性的奢侈品品牌或款式的代号进行介绍。展示时,商品商标会贴上胶带,商品链接的图片上还会作相应的处理。而这些商品出售的价格是正品店内的几十甚至几百分之一,显然是挂着奢侈品标签的假冒商品。


售假不仅为廖某带来巨额提成收益,相较于带正品货,售假厂商还会额外提供一笔“出场费”,双重利益的诱惑下,廖某的直播间开始成为假冒奢侈品的销售渠道。而对于粉丝反映的商品问题,廖某则会交给售假商家作退换货处理,有时也直接忽略。


为逃避监管和追查,直播结束后,廖某的直播团队会删除所有涉及假冒产品的购买链接、回看视频等。然而,在为期2个月的侦查过程中,虹口警方已经将其所有涉嫌售假的直播活动录制了下来。在诸多视频证据面前,廖某及其团队的知假售假行为暴露无遗。目前,廖某及其团队共6人已被虹口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据警方介绍,廖某作为一名主播,是售假环节中的传播者,而实际货源仍由不法商家提供。警方侦查发现,与廖某合作的上百个商家中,涉嫌销售假冒奢侈品的有近30家。


目前,上海虹口警方已查实5家商家涉嫌售假,共计3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上海虹口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而对于其他曾与廖某合作过并存在售假嫌疑的商家,警方也将进一步深挖追查到底。


业界关注“直播带货”商业模式下的知识产权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最初以自媒体为形式的“直播带货”逐渐风靡,成为了一种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下涉及的众多知识产权问题也愈发受到业界关注。


实践中,主播在宣传推广时,直播间的实物装饰或者电子装饰使用他人在先具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饰、装潢,或是主播在带货箱包类商品时,在实物背景空间或者电子装饰物上大量使用其他奢侈品牌已经被市场所熟知、具有一定辨识度的装饰图案或图形,在这些装饰和图形是他人已注册商标时,直播行为本身都可能涉嫌侵权,情节严重的,如上述案例中的,更是有可能涉嫌犯罪。


记者了解到,知识产权界及法律界曾多次就“直播带货”商业模式下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研讨。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直播带货”商业模式下的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可能存在多方法律主体参与,如主播以及主播背后的MCN机构、商家、平台(含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等。随着商业模式的成熟和规模化,这些法律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会发生混同或竞合,使得法律关系的认定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拟定。针对所售产品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责任认定问题,按照常规判断方法,侵权行为无论是涉嫌侵犯著作权的发行、复制等行为,还是涉嫌侵犯商标权的未经许可使用、销售等行为,亦或是涉嫌侵犯专利权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等行为,都首先需要对涉案产品的制造者与销售者进行确定,但在“直播带货”商业模式下,由于其背后涉及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判断起来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相关事件及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