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实务探讨 > 行政机关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集成电路产业有望突破瓶颈

日期:2014-07-15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2313亿美元,多年来与石油一起位列最大的两宗进口商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升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日前,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编制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推进纲要》),并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实施。专家指出,《推进纲要》的发布立足于建立长效机制,最大的亮点之一是破除了资金的瓶颈。随着后续相关细则的逐步落实,集成电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多因素制约产业发展 

        在近日接受媒体访问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近年来,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但由于核心技术缺乏,产业规模不大,很多方面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是企业融资瓶颈突出。苗圩指出,骨干企业虽已初步形成一定盈利能力但不巩固,自我造血机能差,无法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实现良性发展。同时,国内融资成本高(如美国贷款年利率约为2%,我国年利率约为6%~8%),社会资本也因芯片制造业投入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短期收益低而缺乏投入意愿。 

        二是产业创新要素积累不足。领军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和管理团队不稳定。企业小散弱,50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收入仅约是美国高通公司的60%~70%。制造企业量产技术落后国际主流两代,关键装备、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英特尔一家公司的1/6。产业核心专利少,知识产权布局结构问题突出。 

        三是内需市场优势发挥不足,“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协同格局尚未形成。芯片设计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难以进入整机领域中高端市场。跨国公司相关间构建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国内企业只能采取被动跟随策略。芯片设计企业的高端产品大部分在境外制造,没有与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形成协作发展模式。 

        四是发展环境亟待改善。适应产业特点、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的政策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资源分散、地方与中央协同不足等问题突出。 

        应建优胜劣汰机制 

        在谈到《推进纲要》出台的重要性时,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表示,《推进纲要》的出台立足于长效机制的建立。魏少军指出,建立长效机制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将集成电路制造业的规模做大,通过集中投入,迅速扩大产能,赢得更多的订单。提出要建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资金,确保了规模做大的物质基础。二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大企业。据了解,在中国台湾和美国,前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业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例分别达到70%和90%,而在我国大陆,这个比例仅为30%。 

        魏少军表示,要让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淘汰无法生存下去的企业,解放原来禁锢其中的生产要素,让那些具备更好发展空间的企业获得资源并快速发展。